"最近有嘗試獨自外出嗎?"醫生問。
沈川點點頭,聲音輕柔:"上周…我自己去了便利店。"
"睡眠質量呢?"
"好多了。"沈川微笑,"哥哥給我讀了睡前故事。"
(他沒說,那晚他偷偷在沈雲的水杯裡放了安眠藥,然後盯着他的睡顔到天亮。)
醫生滿意地寫下【社會功能恢複良好】。
————第一次帶他來看心理醫生時,沈川就已經想好了計劃。
他故意在評估表上勾選最極端的選項:
- 【無法獨自入睡】
- 【無法忍受哥哥離開視線】
- 【如果哥哥不在身邊,會産生自殘傾向】
他甚至在醫生面前表演了一次"焦慮發作"——顫抖、窒息感、死死攥住沈雲的手不放。
結果如他所願:重度依賴型人格障礙。
沈雲心疼的眼神,讓他興奮得指尖發麻。
複診前一晚,沈川站在浴室鏡子前練習表情。
他掐紅自己的眼眶,讓它們看起來濕潤又脆弱。
他故意不吃早餐,讓臉色顯得蒼白。
他甚至背下了"康複患者"的标準回答:
- "我現在可以自己吃飯了。"
- "哥哥不在的時候,我會聽音樂緩解焦慮。"
- "我學會了深呼吸來平靜情緒。"
全是謊言。
他對着鏡子露出一個乖巧的微笑。
——“哥哥會為我驕傲的,對吧?”
沈川坐在診室的皮椅上,指尖輕輕敲擊扶手,臉上帶着無害的微笑。
"最近感覺怎麼樣?"心理醫生推了推眼鏡,翻看着上次的評估報告。
"好多了。"沈川垂下睫毛,聲音輕柔,"多虧了哥哥的照顧。"
醫生點點頭,在紙上記錄:【情緒穩定,依賴指數顯著下降】。
沈川的目光掃過醫生的筆尖,嘴角微不可察地翹了翹。
——當然會"好多了"。
——畢竟這次,他換了劇本。
沈雲坐在醫院走廊的塑料椅上,指節無意識地敲擊膝蓋。
之前,心理醫生把評估報告推到他面前,紅筆圈出的數字觸目驚心:
【依賴程度:9.2/10】
【建議:即刻幹預】
而此刻,診室的門開了。沈川走出來,手裡拿着新的量表,神情平靜。
"怎麼樣?"沈雲站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