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都别慌!"嶽飛翻身跳下車,鎖子甲的鐵葉撞出清脆聲響。他扯開衣襟,将沉重的铠甲墊在車輪下:"脫衣!用棉衣和綁腿墊路!"話音未落,副将張憲已經撕下披風,緊接着是此起彼伏的布帛撕裂聲。士兵們渾身熱氣蒸騰,單薄的内襯很快被汗水浸透,有人甚至解下腰帶,有人扯下貼身的汗巾。泥漿濺在他們的臉上、身上,卻沒有一人退縮,在泥漿中架起了一條"人橋"。當糧草車終于發出吱呀的脫困聲時,遠處傳來張憲的喊殺:"統領,敵軍要逃!"
嶽飛抹去臉上的泥水,目光掃過燃燒的草甸。敵軍果然在向西北方的葫蘆谷撤退——那裡兩側峭壁如削,正是絕佳的伏擊地。"傳令下去,佯裝敗退!"他在張憲耳邊低語,"讓弓箭手提前在谷口埋下桐油,再安排二十人在山頂準備滾木礌石。"暮色中,宋軍邊戰邊退,故意遺落的兵器在地上拖出長長的火星,還時不時"慌亂"地丢棄幾袋糧草,引得敵軍愈發驕狂。
當最後一名金兵踏入谷口,嶽飛手中的令旗猛然揮下。霎時間,巨石如雨點般滾落,幹枯的艾草騰起十丈高的火牆,空氣中彌漫着刺鼻的煙味和皮肉燒焦的味道。慘叫聲中,他望見敵方主将在火海中掙紮,長槍脫手而出,槍纓如血色的花,穿透了那人的咽喉。硝煙散盡時,幸存的劫糧賊被王貴的伏兵團團圍住,他們驚恐地發現,那些"流民婦孺"竟是宋軍假扮,此刻正舉着鋼刀冷笑。
回程路上,消息早已傳遍四野。百姓們提着熱水、揣着面餅趕來,白發老妪顫抖着往士兵懷裡塞雞蛋,孩童們舉着用野花編成的花環。一位老秀才當場揮毫寫下"義師護糧安百姓,丹心報國震山河"的對聯。嶽飛望着這一幕,後背"盡忠報國"的刺青微微發燙。他終于懂得,比長槍利箭更強大的,是軍民血脈相連的力量;比破敵制勝更珍貴的,是這萬千雙信任的眼睛。而那杆沾滿泥污的長槍,此刻正安靜地靠在馬鞍旁,等待着下一次,為守護這人間煙火而戰。此後,這段押運糧草的傳奇故事,便在百姓的口口相傳中,成為了嶽家軍愛民如子、智勇雙全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