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日清晨,嶽飛命人搬來三筐糙米,當着全軍的面倒入泥坑。"這些糧食,是昨夜從貪墨軍糧的官吏手中截獲的。"他指着坑中翻滾的米粒,泥漿很快将糧食吞沒,"但即便餓死,嶽家軍也絕不私吞一粒!"說罷,他扯開衣領,露出因饑餓而嶙峋的胸膛,肋骨根根可數:"你們有的,我嶽飛一樣不少;你們沒有的,我嶽飛也絕不會多占分毫!從今日起,我與你們同吃野菜粥,同穿補丁衣!"
接下來的三個月,嶽飛親自制定《嶽家軍二十條軍規》:行軍時繞過農田,宿營後清掃駐地,借百姓的東西必須雙倍奉還,甚至細化到"夜間巡邏不得驚擾百姓""馬踏農田需賠償十石糧食"。他帶着親兵挨家挨戶道歉,用自己的俸祿賠償陳六母親的喪葬費用,還在軍營中開辟荒地種菜。當第一茬青菜成熟時,士兵們自覺将最鮮嫩的菜葉送到百姓家中。有位老漢顫抖着說:"活了大半輩子,頭回見當兵的給咱送菜!"
盛夏的演武場上,三萬将士齊聲背誦軍規的聲音震徹雲霄。一位白發老妪顫巍巍地送來一筐雞蛋,哽咽着說:"自打金兵來了,還沒見過這麼規矩的軍隊..."嶽飛單膝跪地,接過雞蛋:"老人家,這是嶽家軍該做的。"他身後,"凍死不拆屋,餓死不擄掠"的軍旗在烈日下獵獵作響,每個字都像是用鮮血寫成。而在軍營角落,陳六的靈位前,常年擺着一碗青菜——那是嶽飛每天親自供奉的,無聲訴說着紀律背後的沉重代價。
這場鐵血整紀,不僅鍛造出一支令行禁止的強軍,更讓"嶽家軍"三個字成了百姓心中的守護神。多年後,當嶽家軍的戰旗插遍中原,人們仍記得那個雨中揮劍的身影——他斬去的是私情,守住的卻是千萬人的信任;他鐵面無私的背後,藏着比長江水更深的柔情。而那面浸染着雨水與鮮血的軍旗,永遠在曆史的長河中飄揚,訴說着紀律與忠誠的不朽傳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