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傳令下去,"嶽飛的聲音低沉卻堅定,"全軍幫助百姓滅火,修繕房屋。"他親自走向一位滿臉淚痕的老婦人,"大娘,這場火......"話未說完,老婦人突然跪下:"将軍,我們信您!定是金兵的詭計!"周圍百姓紛紛附和,人群中響起此起彼伏的"冤枉啊"。
此時,在許昌城的一間破廟裡,老秀才正就着油燈奮筆疾書。他的長衫補丁摞補丁,可筆下的字迹卻蒼勁有力:"青山有幸埋忠骨......"寫到此處,他擡頭望向北方,那裡,嶽家軍的旗幟正在風中獵獵作響。
當嶽家軍逼近朱仙鎮時,沿途的景象令人動容。田間勞作的農夫會直起腰杆,默默注視軍隊經過;村頭的老人們将自家的井水燒開,供士兵們飲用;就連躲在草垛後的孩童,也會探出頭來,學着大人的模樣高喊"嶽将軍必勝"。
在一次軍事會議上,嶽飛攤開百姓送來的手繪地圖。那些地圖雖不工整,卻詳細标注了金兵的布防、暗道甚至将領的作息規律。"這是百姓用命換來的情報,"嶽飛的聲音有些哽咽,"我們沒有退路,唯有一戰!"
朱仙鎮決戰前夜,一位老者帶着自家釀的米酒來到軍營。他顫巍巍地遞給嶽飛一碗酒:"将軍,這酒埋在地下十年了,本是給兒子娶親用的......可兒子被金兵害了......"嶽飛接過酒碗,一飲而盡,辣意從喉嚨燒到心口,更堅定了他收複中原的決心。
此時的臨安皇宮,趙構握着戰報的手微微發抖。一邊是嶽家軍勢如破竹的捷報,一邊是秦桧關于"民變燒糧"的彈劾。"陛下,嶽飛手握重兵,若直搗黃龍迎回二聖......"秦桧的話如毒蛇般鑽進趙構耳中,讓他原本動搖的心再次偏向了議和。
而在中原大地上,嶽家軍與百姓早已血肉相連。當金兵試圖強迫百姓充當炮灰時,整個村莊的人甯可躲進深山;當嶽家軍需要向導時,無數青年自告奮勇;當軍隊缺少糧草時,百姓們甚至拿出了來年的種子。
夕陽西下,嶽飛騎着馬走在隊伍最前方。餘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長,身後是整齊的軍隊,更有無數自發跟随的百姓。他知道,前方等待的不僅是金兵的抵抗,還有來自朝廷的暗箭。但看着路旁百姓期盼的目光,摸着懷中老秀才托人送來的詩稿,他挺直了脊梁——隻要還有一口氣在,收複中原的志向,就永遠不會熄滅。